查看原文
其他

请备好纸巾,又一部催泪片上映了

王写写 论戏书影 2024-02-10

有剧透!可能会影响观影时的哭泣效果~


许多电影乐于关注社会上的少数派,因为现实中的不平等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。比如每年都会涌现的一大批LGBTQ作品。此类作品一方面注重表现个人追逐情感的过程,同时也不忘反映群体性的抗争和纠结。因为已是新的“政治正确”,所以叙事性较高,布满冲突,情感较外放,不时具有侵略性,旨在打破社会对此类人的刻板、妖魔化印象。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最近大热的《每分钟120击》。


女同性恋者(Lesbians)、男同性恋者(Gays)、双性恋者(Bisexuals)、跨性别者(Transgender)、酷儿(Queer)和/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(Questioning)


除此之外,还有关注有色人种的电影,较多为反映黑人所经历的种族歧视题材。这几年来,种族歧视电影以年代戏居多,因为当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改善了不少。像去年的《底特律》,就以60年代臭名昭著的阿尔及尔旅馆案为蓝本拍摄。第89届奥斯卡上,《月光男孩》获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,虽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同性恋的抗争和黑人所遭受的歧视待遇,但是在当前的语境下,《月光男孩》所蕴含的暧昧性,且同时包含黑人和同性恋元素,让它在政治层面占尽先机,成为颁奖季的热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

还有今天要说的《奇迹男孩》,它代表着那类疾病与残疾的电影。此题材相比种族歧视和LGBTQ要温和得多,因为他们较少涉及政治(除非是因战争而留下的创伤)。像《潜水钟与蝴蝶》、《我的左脚》、《触不可及》、《我是山姆》,还有华语领域中的《推拿》、《海洋天堂》等,都是较受欢迎的佳作。



这些少数群体题材的电影,之所以较受欢迎,贩卖情况良好,一个是因为部分迎合了普通观众的猎奇心理,另一个则是利用了观众的同理心。如果不是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,这些人我们在生活中是较少接触到的,但他们又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。他们在现实中被隐藏起来的私生活,通过银幕被放大,又因银幕与现实的安全距离,因此令人们可以尽情观赏其生存状态。


难免,许多“少数派电影”会走入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的歧途。为了表现少数族群的不公与艰难,而刻意放大影像的冲击力,削减文本的合理自洽,甚至抛弃一定的完成度。有些作品还会规避一些当前仍充满争议的问题。比如种族歧视题材中较少对黄种人的关注,以及LGBTQ中对跨性别者和酷儿流于表面的表现。在这一点上,疾病/残疾电影相对做的会好点,有些作品甚至可以借题够到生命与哲学的高度。



《奇迹男孩》并没有到达这种境界,但仍是大陆院线一月份最值得关注的作品。由于题材的先天优势,它显然具备巨大的煽情力量。整体来说,影片属于非常规整的家庭/校园类型片,然而因为主角奥吉是一名先天因基因缺陷,导致面部畸形的孩子,所以他的校园故事注定与普通孩子大不一样,难免也将产生许多泪点。



令人稍觉欣喜的地方是,影片一方面按照主流公式,事无巨细地表现奥吉融入校园,以及校园里的其他孩子对这位特殊同学的迥异反应。另一方面,影片扩展出了几名其他角色的叙述视角,分别是姐姐维娅、同班同学杰克·威尔,以及姐姐的闺蜜米兰达。这足以证明本片的导演——曾拍摄过《壁花少年》,并且参与了去年北美票房第一名《美女与野兽》编剧的史蒂芬·卓博斯基——并不想让《奇迹男孩》变成一部完全套路的电影。他运用这种框架内所允许的新手法,试图在让观众落泪的同时,能更完整地展现青少年复杂敏感的心思。



影片在充足描绘了奥吉入学的过程后,切入维娅和杰克·威尔的视角,乍看起来确实较新颖。维娅作为家里的姐姐,同时也是一名健全人,在深爱着残疾弟弟奥吉的同时,也不满于父母对自己的忽略。同时,她本来很要好的闺蜜米兰达,不知为何,在新学期也对她疏远了。她想不通其中的缘由,作为替代,维娅与新认识的男同学贾斯汀成为好友。



杰克·威尔的视角是在第一次比较强烈的友情危机之后出现的。此时他已与奥吉成为好友,并且马上就要迎来万圣节了。对于奥吉来说,因为脸部畸形,他羞于以真实面貌示人,所以万圣节是他最喜爱的节日。在这一天,每个人都是怪物。


然而杰克·威尔不幸说出了深深刺痛奥吉心灵的言语,更不幸的是,扮成鬼脸的奥吉听到了。这给二人间的友谊画上了句号。但是影片并没有继续通过奥吉的视点去缝合这次裂痕,反而切入杰克·威尔的视角,直接让观众面对他的心理活动。我认为,小演员诺亚·尤佩是《奇迹男孩》中最大的惊喜,他的表演真实且充满灵性,表情丰富而自然,将杰克这名心思复杂的小男孩诠释得极具说服力。



多视点的技巧确实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,遗憾的是,在结构上并没有将故事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。影片确实化解了维娅与家人的隔阂,也修复了杰克与奥吉的矛盾,但是过程较为单一,也没有刻画更深入的冲突,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也是浅尝辄止。维娅和杰克的视角纵然与奥吉的故事形成互补,然而在剧作比例上,还是会显得不够协调。


以及米兰达这个视角稍稍有些奇怪。她的故事似乎是想让影片扩展到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去。通过她为何与维娅疏远,以及背后所存在的家庭问题,去探讨青少年成长与家庭环境的重要关系。但是她与维娅的和解,在影片中处理得更加蜻蜓点水,因此显得相对粗糙了些。然而,舞台剧这场戏的目的性非常强,也完成得较为出色。这一场戏不仅化解了维娅与米兰达的矛盾,也让茱莉亚·罗伯茨饰演的母亲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忽略,但缺少了足够的反应场景,而并没有形成太足够的情感张力。



所以,细心观察的话,我们会发现《奇迹男孩》拥有一个多线叙事的引子,内里仍然是奥吉的个人故事。它开了个好头,但似乎并没有胆量将一个简单叙述残疾男孩成长的故事,变成描绘一群敏感少年的青春之诗。最终,它还是一首讲述奥吉如何收获朋友,树立信心的励志情歌。当然,影片自始至终的情感不会因视角的徘徊不定而淡化。这虽是剧作上小小的遗憾和瑕疵,但无伤大雅。


同样一笔带过的,还有对校园霸凌的思考与反思。校长塔什曼与朱利安及其家长的对话,是影片对霸凌现象唯一一次的集中探讨。基本上碍于篇幅,这段对话也并没有去深入反映此现象,并将问题抛给了霸凌学生的父母,最终以转学而结束。影片基本上什么都提到了一点儿,但重心还是放在了奥吉融入校园的经历上,决定并不想承载太多的命题。



演员的表演足够优秀。他们克制而细腻的演绎中,所蕴含的能量与张力,是整部电影达到情感层层递进地关键。茱莉亚·罗伯茨其实每年都有新作品,但似乎已经远离主流视野很长时间了,此次在《奇迹男孩》中的表现,仍然是无可挑剔的。欧文·威尔逊制造了影片中不少会心一笑的段落,一个怕老婆,同时也是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便呼之欲出。另外,他的鼻子好像更歪了。



雅各布·特伦布莱继《房间》中的惊艳表现之后,在本片里依然奉献了超越年龄的演技,特效化妆背后,仍能用眼神打动人,实属不易。放映当天的交流会上,这位小男孩儿一副小大人的模样,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

作为《国土安全》的观众,校长的扮演者曼迪·帕廷金我也是再熟悉不过了,此次表演依然很扎实。姐姐维多维奇和闺蜜丹尼尔的表现不过不失。当然,整部影片最大的惊喜还是诺亚·尤佩,真的非常具有灵性。



影片还掺和了许多流行文化元素,比如许多次乱入的《星球大战》。楚巴卡和西斯大帝都有登场,让影片在某些场景充满了稚嫩的恶搞意味。以及全球最火热的沙盒游戏《我的世界》,唯一一次游戏画面的展示还承载了化解矛盾的功能。这些都是增加影片亲切感的工具。


总之,你完全可以将《奇迹男孩》视作一部温馨感人的童话。影片没有过于残酷的情节,一切都发生在满是孩子的环境中。即使有霸凌和歧视,也并未显出过分的暴力,而结局当然是美好的。这是一个关于成长、善良、包容、接纳和宽恕的故事,它涉及到亲情、友情与爱情,并凸显其中的珍贵。其中的温柔和美好,以及浓浓的关怀,注定将为这个冬天增添一抹暖色。




论戏书影


电影是温柔的流氓
音乐是浪漫的疯子
游戏是严肃的小丑
文学是高雅的娼妓


   长按二维码关注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请备好纸巾,又一部催泪片上映了

王写写 论戏书影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